今天分享的是:2025具身智能报告:智能汽车产业链与具身智能产业链协同发展
2025年,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突破与产业政策的密集落地,具身智能赛道正从技术验证阶段迈入规模化生产的关键时期。在这一进程中,智能汽车产业链与具身智能产业链的深层次地融合,成为推动机器人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核心动力。整车企业凭借在电动化、智能化进程中积累的技术、供应链与场景优势,积极布局机器人领域,形成“汽车+机器人”双轮驱动的产业新生态。
智能汽车与具身智能在技术架构上高度一致,成为两者协同发展的底层逻辑。在硬件层面,智能汽车所使用的传感器、芯片、电机等核心零部件,与机器人存在大量重叠。例如,车载摄像头、激光雷达等感知设备可直接迁移至机器人环境感知系统;汽车电池与电驱技术也为机器人动力系统提供了成熟解决方案。特斯拉Optimus、小米CyberOne等产品均体现了硬件模块的高度复用。
软件层面,无人驾驶与具身智能均依赖“感知-决策-执行”的闭环系统,并共同向“视觉-语言-动作”大模型演进。智能汽车在感知算法、路径规划与控制策略方面的技术积累,可直接赋能机器人的任务执行与环境交互。例如,理想汽车、小鹏汽车等企业已将无人驾驶领域训练的VLA模型迁移至机器人研发中,大幅度缩短了技术开发周期。
面对机器人产业的广阔前景,超过10家整车企业通过自研、投资或技术合作等方式切入具身智能赛道。特斯拉Optimus已在其工厂完成测试,并计划在2025年实现规模化生产;小鹏汽车自研的AI具身智能机器人Iron已参与工厂实训,执行高精度装配任务;广汽、比亚迪、长安等企业也纷纷公布机器人产品规划或技术路线图。
整车企业布局机器人的动机多元:一方面,汽车工厂本身是数据密集、自动化程度高的场景,为机器人提供了理想的试验场;另一方面,车企拥有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、资金储备与人才团队,能够支撑机器人从研发到量产的全流程。此外,机器人与智能汽车在“车-家-厂”场景中的生态协同,也为公司能够带来新的增长空间。
在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核心硬件中,丝杠、减速器与灵巧手是决定运动精度与操作能力的核心部件。目前,这些领域仍由外资企业主导,但国内企业正通过技术攻关与资本投入加速追赶。
丝杠作为高精度传动部件,最重要的包含滚珠丝杠与行星滚柱丝杠。后者因高负载、长寿命等特性,更适配机器人关节需求。国内企业如贝斯特、双林股份等已在样品开发与小批量供货方面取得进展。减速器方面,谐波减速器与RV减速器是机器人的“关节”核心,绿的谐波、环动科技等企业在国产替代过程中不断的提高市场份额。
灵巧手作为实现精细操作的末端执行器,技术壁垒极高。除了整机厂商自研外,一批初创企业如果力智能、帕西尼、灵心巧手等也获得资本青睐,推动灵巧手在自由度、传感精度与负载能力方面的持续优化。
2025年以来,北京、深圳、广州、杭州等多地出台具身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专项政策,围绕技术攻关、场景落地与生态培育提出明确目标。这些政策不仅提供资金与平台支持,也推动形成以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为核心的产业集群。
从需求端看,制造业、物流、住宿餐饮、医疗教育等行业均存在较高的机器人替代潜力。研究报告预测,到2035年,中国机器人需求总量有望接近千万台级别,2027–2035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超过30%。工业场景因标准化程度高、数据积累丰富,成为厂商优先落地的领域;服务场景则随技术成熟逐步拓展。
智能汽车与具身智能的产业链协同,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融合,更是生态、资本与场景的深度整合。随着整车企业、零部件供应商与科技公司纷纷入局,机器人产业正迎来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、从概念产品走向规模化应用的关键转折。在这一过程中,硬件标准化、算法通用化与数据闭环建设将成为下一步突破的重点。未来,随技术路径逐步收敛与应用场景不断拓宽,具身智能有望成为推动制造业升级与服务行业变革的重要力量。


